企業界和輿論從各方面對這些案例進行*:全球投資環境正在惡化;中國企業利益成為美國選舉政治犧牲品;經濟保護主義正在發達國家大行其道;針對中國企業的歧視和敵視心態正在加劇等等。
客觀分析問題、妥善應對挑戰、掌握決策布局主動,是我們面對“成長的煩惱”應持有的態度。
首先,應以大局觀看待個體案例。如果我們只看華為中興和三一案例,或許以為中國企業赴美投資收購阻礙重重。但權威咨詢機構DEALOGIC的數據顯示,今年中國企業在美國的并購額目前已達62億美元,創下歷史同期*高值。而在2005年,這一數字近乎為零,可見增長的速度之快。
其二,應以積極態度熟悉規則、適應規則。適應和融入全球經濟規則,是*快速崛起的要訣之一。對走出國門的中國企業來說,道理是一樣的。海外投資并購屬“客場作戰”,就像當初外企進中國需適應“中國特色”,如今企業走出去也應去適應“外國特色”。
并且,各國政府都會對投資并購設立一定門檻,并享有審查否決權力,對涉及能源、安全、通信等敏感行業的并購更會實施審查。因此,對企業來說,一旦投資涉及這些行業,就應提前考量政治風險。
其三,應以平常心應對挫折和失利。當下,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正在從商品“出海”逐步升級過渡到資本“出海”,這一歷史性的變化意味著未來中國企業將面臨更高層次的摩擦。
以往,“出海”企業所遭遇的主要問題是反傾銷、反補貼,以及質量、環保檢測等傳統貿易保護手段;未來,企業將面臨諸如股權結構是否透明、資金和補貼來源是否正當、技術服務是否可靠等更高層次的挑戰??梢灶A見,隨著中國企業整體實力的提升,未來這種高層次摩擦會越來越多。
中國企業大規模“走出去”不過是新世紀以來的事,雖然發展很快,但目前仍處于初級階段。走出去的過程一波三折,曲折往復并不奇怪,這既有外界的原因,也有自身預判不夠、經驗不足、應對不當的因素。因此,無論企業家還是國民大眾,都應理性面對“成長中的煩惱”。